教保理念
課程簡介
融合學習
 

 融合的理念

融合教育理念源流
西元前500年,我國儒家『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即指出不分類別,對不同資質的學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此實為融合教育的濫觴。
在二十世紀以前, 兒童特殊教育多是採用隔離教育的模式,特殊幼兒由於生理與心理特徵而受到歧視與拒絕,普遍被隔離安置在養護機構或一些住宿特殊學校。
60年代,家長及宗教團體等的呼籲與推動「反機構化」、「正常化」原則之人權運動,身心障礙者從此受到社會的接納與尊重,並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7 0年代「回歸主流」及「最少限制環境」的倡導,使身心障礙兒童與一般兒童一起接受教育,將被隔離在主流教育之外的特殊兒童納入公立教育體系,且安置儘可能以越接近兒童住家為原則,更為其設計「個別教育方案」。
 80年代以後受到美國1985年普通教育改革運動的影響---主張將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
合併,直接在普通教室提供輕、中度特殊兒童特殊教育服務,普通教師須與特教老師建立起夥伴關係,共同負擔特殊學生的教育責任,使得特教界掀起一股融合教育的運動風潮(鍾素香,2000)。
90年代以後,融合教育成為國際特教發展的潮流,相對於以往政府在融合教育中主導的地位,這時期的融合理念是更尊重父母與特殊兒童的權利與隱私。
 邁向21世紀的融合教育,其關注的焦點已不只是否要融合,而是如何達到融合;也不再只是身心障礙者的受教權保障,而是整體學生學習的權益,意即融合必須是有益於所有的學生,而非只是考量特殊學生的需求(Sears,1997)。

融合的意義
所有兒童無論是一般正常發展兒童,或有任何障礙及資賦優異等兒童,在融合環境中,皆受到重視、尊重與瞭解,並且共同參與、共同學習、與共享教學資源。將障礙的幼兒安置於普通班級中,”特殊教育服務”移至普通班級中,惟有需要時提供抽離式的特教服務(Ross & Was ,1993) 。

融合的目標
建立特殊需求幼兒獨立生活的能力。
增加特殊需求幼兒團體生活的經驗。
增進一般幼兒與特殊需求幼兒了解與互助。
落實「因材施教」與尊重「個別差異」的教育理念


內部融合措施

實施融合教育的要件
1. 尊重個別差異:尊重幼兒個別差異及學習的獨特性
2. 力行有教無類:園所全體工作人員都應建立融合的理念
3. 落實兒童本位:融合不是只要安置就好, 每個孩子的需求都應被顧及
4. 持續成長教育:工作人員需要持續的在職訓練與成長
5. 積極運用資源及支持系統

 所內融合教育服務內容
1. 專任規劃「IEP」(個別化教學計畫)。
2. 每日的「身體資源課程」(內容有:大腦體操、動作計畫、感覺統合、精細動作…..)
3. 進班「協同教學」協助孩子融入教室的團體學習。
4. 定期與家長、帶班教師溝通。

 三民的融合教育規劃扥兒部
1. 身體資源課程 
2. 個別輔導  角落活動、自由活動、日常生活中進行
3. 協同教學  團體、小組活動進行擬定IEP、 IEP會議
4. 資訊提供  
5. 參與巡迴輔導  心路兒童發展中心,楊秀敏老師

 三民的融合教育規劃安親班
1. 陪同寫功課
2. 協同教學(團體活動)擬定IEP、IEP會議
3. 資訊提供   

 師資培訓與輔導
1. 全所3/4的老師已完成專業特教培訓。
2. 陸續安排不同專長的早療專家提供本所老師輔導建議。
3. 對學術單位的個案研究提供融合現場觀察回饋。
4. 舉辦「所內特教研習」


~融合服務架構圖~


~融合教育配合之相關單位暨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