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的「觀照」之四:是禍?是福?
幼兒學習活動的清淡本質
如果教育是商品
傳遞愛的機會給孩子
九大先天氣質照顧因應
二元思考與高層次思考
小手交朋友
小霸王
不急著給答案
不想上學
父母是性侵防治第一線
吃飯黃帝大
如何看待幼兒的學習評量
別當直升機父母
我們的視野有多寬廣
把光芒還給主角
沒有苦過不懂慈悲
孩子的三千六要怎麼用
美語學習的背後
從拍照留念說起
您在養孩子?還是養猴子?
接受情緒,少講道理
媽媽和孩子的內心話
愛 是不能教導的
愛與陪伴親子共讀
溝通 寬稿
照顧要為獨立做準備
要為成熟做示範
回應當下感受 不問是非
怎麼為孩子選書呢?
您和孩子生命共同資產
關心孩子的半歲期
中一新生發言稿
 
 沒有苦過不懂慈悲、沒有痛過不識憐憫
                                               
                                             前任園長 慧娟老師
 
有位不知名的導師說過:「世間的寂靜(涅盤),要從對

苦的認識開始。」基督徒也說「上帝藉苦難給予的恩賜是

最豐盛的。」。對苦認識的意思不是要去受苦,而是要去

認識苦,讓苦變成一個智慧的沃土!對所有的煩惱,如果

我們都能夠如實觀察,如實體驗,如實知見,我們就能夠

得到智慧。

但作為父母常常容易擔心孩子受苦,以為愛他:就是要讓

他不受苦。比如以為孩子跌倒疼痛是一種不必要的苦,做

父母的該保護孩子不跌倒受傷,所以限制孩子所有可能跌

倒的行徑或嚐試。殊不知,痛與苦正是生命智慧的沃土,

也是一種福慧增長的邀請。孩子在跌倒受傷以後,至少因

為「痛」而自己警惕或克制的危險動作,那種切膚之痛的

學習,比起由別人耳提面命的學習來得有效多了,也甘願

多了。也因為自己痛過,當別人在痛的時候,他能瞭解、

能體會,也才能有憐憫的心。

大約小一的時候,我曾和妹妹在一袋麵粉上玩繞圈圈相

撞,後腦勺碰到椅子,送醫急救,我還記得一路上好痛一

直哭,到了醫院也不知是什麼原因醫生說無法打痲醉藥,

只好請媽媽緊抓住我才能下針縫合,縫了5針,我痛得哇

哇大哭,哭了好久好久,大約連續幾個小時都還可以感覺

到傷口處的脈博跳動,每跳一次就痛一下,可是慢慢地慢

慢地,痛的感覺漸漸緩解,隔天醒來已經不再劇烈疼痛。

一直到拆線時,才又痛了一次。傷口復原以後,就完全不

痛了。在這過程中,我學到了一個重要的經驗:痛是一種

當下的覺知,再怎麼痛的感覺,都會過去。

在青春期時,每個月經痛得很厲害,常彎著腰痛到走不

動,甚至臉色發白暈倒。媽媽看我躺在床上縮著身、咬著

牙痛苦的樣子,卻在一旁不以為然的說:「奇怪,我們以

前年輕的時候,都不會醬子痛,妳怎麼會這麼差勁啊!」

也許,就因為媽媽自己沒有痛過,所以無法體會經痛的感

覺。也因為她沒有痛過,所以不知道經痛的時候該怎麼幫

我,只好說一些無濟於事的話。很幸運地,我在這樣的成

長經歷,體會身心同時受苦的感受,反而深深影響我對痛

覺經驗的看法。當然也有些孩子可能在無法逃避的身心痛

苦後,選擇痲痺自己來減輕痛苦;這樣的孩子有可能開始

對傷害別人也沒有什麼感覺,將來與人相處就令人擔心

了。

一個孩子如果不知道「痛」的感覺,或對「痛」很不敏

感,那可能有點麻煩,因為他會不知道什麼對自己或對別

人是危險的、什麼可能是不恰當的,他無法從痛覺得到行

動的回饋、也難以學習拿捏言行的輕重。這種孩子的哭,

多數可能是不順心的憤怒,很少是因為傷心。當我們看到

一個小孩很體貼別人、很會安慰照顧別人,其實仔細注意

他也可能很「惜皮」,一點點痛就哭著要人「呼呼」,因

為他的痛覺很敏感,所以他對別人的痛也比較容易感同身

受。

會「痛」、能「痛」和會「傷心」…都是生命的本然,那

是一種生命學習的邀請,也是發展靈性智慧的覺知之一。

雖然有些人並不一定在生命的早期就接受這一邀請。但是

成人的我們如果在孩子「痛」的時候,能邀請他去如實觀

察和如實體驗,則更可能有機會發展「如實的知見」。以

下是與孩子互動的參考:

1. 如果一個孩子在「痛」的時候,要求大人「呼呼」,大

人給完「呼呼」以後就不痛了。那他其實很可能只是為了

撒嬌或者故意引起注意。如果孩子「呼呼」完了還繼續

哭,那就可能真的是很痛了!!也代表「痛的功課」來

了!

2. 這時建議先穩定有力地抱孩子給與安撫(避免振動拍

打,因可能會增加疼痛),直到他的哭聲漸較小時,問孩

子:「你覺得我還可以做什麼,讓你覺得好一點?」(孩

子需要有機會思考怎樣會讓自己「離苦」,他可能要求你

吹一吹或幫他擦藥,較小的孩子可給二擇其一的選擇。)

3. 等到孩子的情緒較安定,就可以請孩子觀察自己痛(受

傷)的地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是破皮了還是烏青了?

有沒有流血?有沒有腫起來?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問是表皮

在痛還是裡面的骨頭在痛?有沒有一陣一陣的痛?現在比

剛剛痛?還是比較不痛?(詢問關於皮膚上與痛覺上的變

化-觀察體驗)

4. 可以讓孩子用水彩或蠟筆表達痛的感覺和痛的現象,一

則疏解、一則覺知。

5. 接下來當痛比較不那麼明顯時,才可以問他記不記得/

知不知道「受傷是怎麼發生的」,並協助他有機會思考下

次怎樣可以不發生相同的事(幫孩子思考、請不要急著幫

孩子輕易下結論)。如實的知見是客觀的,但那需要經驗

的累積、歸納和整理,所以即便孩子一時的結論不合理,

我們也毋需太急著去糾正他,重要的是他已經開始在想這

件事了。

當然如果是較大的傷:那肯定是大大的功課了,父母在心

疼的同時請別忘了感謝生命的邀請,並協助孩子走向知

見。我們並不是鼓勵要孩子去受苦,但如果受苦之後沒有

得到意義,那些苦就都是白受的了!

痛苦若是智慧的沃土,真正的愛不是幫他避開痛苦,而是

在他有機會經歷「痛苦」時,陪伴他一起觀察、體驗和領

悟,這對父母的角色來說是重要的生命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