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的「觀照」之四:是禍?是福?
幼兒學習活動的清淡本質
如果教育是商品
傳遞愛的機會給孩子
九大先天氣質照顧因應
二元思考與高層次思考
小手交朋友
小霸王
不急著給答案
不想上學
父母是性侵防治第一線
吃飯黃帝大
如何看待幼兒的學習評量
別當直升機父母
我們的視野有多寬廣
把光芒還給主角
沒有苦過不懂慈悲
孩子的三千六要怎麼用
美語學習的背後
從拍照留念說起
您在養孩子?還是養猴子?
接受情緒,少講道理
媽媽和孩子的內心話
愛 是不能教導的
愛與陪伴親子共讀
溝通 寬稿
照顧要為獨立做準備
要為成熟做示範
回應當下感受 不問是非
怎麼為孩子選書呢?
您和孩子生命共同資產
關心孩子的半歲期
中一新生發言稿
 
回歸本質系列---吃飯黃帝大
                                   
                                              前任園長 李慧娟老師 
「吃飯黃帝大」是台語的一句俗諺,原意是指吃飯比什麼都重要!但

是對這一代的很多小孩來說,吃飯卻好似是天下第一酷刑。您也許會

說,我指的應該是父母吧!!沒錯!!只要對小孩是酷刑的事,對爸媽來

說,一定也不好過的!!所以,為了讓吃飯變得容易、變得愉快,我想

用「吃飯黃帝大」來提醒一些觀念。

「吃」,應該是本能。人如果不吃,是活不下去的。我們也可以說,

如果人若不能餵飽自己,就別活了。研究發現嬰兒生下來就聞得出媽

媽的奶頭在哪個方向,而把頭偏向奶頭的方向。大自然設計任何動物

出生就能張嘴吃,為的就是生存。既然,「吃」是本能,也就是說

「是不需要教的事」,但是我在經國「在職專班」帶學生的行動研

究,每組7~8位同學總有2~3位想做關於幼兒飲食,題目不外乎想改

善飲食或偏食問題。過往在對幼兒家長做演講時,家長最常問的都是

關於「餵孩子吃飯的戰爭」。

我曾經調查過孩子生活中最煩惱的事,第一高票是爸爸媽媽說:「快!

快!快」,第二高票就是在家「吃飯」「睡覺」,問他們為什麼要吃

飯,他們說不知道,爸爸媽媽一定要我吃,不吃爸爸媽媽會生氣。原

來這一代的孩子不知道一個真理:不吃會餓!!發現了嗎?因為,從

來沒餓過。所以不知道為什麼要吃。這是很嚴重的問題:以為是為別

人吃的?因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捨不得讓孩子餓到一點點,所以

產生了許多不該發生的奇景:食物會追著孩子跑、飯會自動進到嘴

裡,三歲的孩子連手都不必動,還可以到處跑、拼命玩,從來不會餓

到。甚至,還可以用「不吃」來威脅大人。

我養過初生的雛鳥,餵食棒只要一靠近雛鳥的嘴,牠們的頭會伸得很

高嘴會張得很大,餵食棒自然可以伸進嘴巴(其實是伸到喉嚨),餵食

的穀子可以直達食道。如果牠的嘴巴沒有張得很大,通常是生病了,

而那隻雛鳥可能就很難存活了。而等到雛鳥的羽毛和翅牓長好,她就

不理餵食棒了。

「吃」既然是最自然的生存本能,如果吃不下或不想吃,一定是出了

問題。那麼,就該要對症下藥,而不是想盡辦法「硬塞」啊!但那會

是什麼問題?問大人自己就知道了!什麼情況我們也會不餓?不想

吃?或吃了不舒服?

不餓?可能是消化不良?可能肚子脹氣?可能運動量太少,消耗不夠

多?或吃太多零食零嘴?

不想吃?可能是心情不好?不喜歡吃?或太累、想睡了?或…

吃了不舒服?可能是牙齒不好?可能舌頭口腔破皮、長水泡?或…

吃不下或不想吃是偶發的一次?還是經常的呢?或..

如果是偶發的,請容我再提醒一次:不吃會餓!這一餐不吃,可以使

下一餐吃得更好。所以偶發的食慾不良,就放孩子一馬吧!!如果是經

常性的,則要找出食慾不佳的根源,對症下藥。

首先,吃的規矩要先建立。在家中約兩歲以上就不要再主動餵孩子

了,尤其在剛開飯前10分鐘,一定讓孩子自己先吃(預設此時孩子應

該是餓的),吃得滿嘴滿地都不重要!!因為如果餓了不會自己吃飯才令

人擔心!! 請不要把菜盛好,儘量讓孩子自己選擇菜樣,自由度是有益

食慾的。開飯後20分鐘吃不完應孩子要求才試著幫忙,剛開始只幫忙

刮飯,自己吃,最後才餵,但不宜直接塞進嘴裡,湯匙要停在「口

前」,讓孩子過來吃,這暗示:自己至少也要付諸一點行動才有得

吃。而且,如果孩子連向前微傾並張開口的動機都沒有,就表示真的

不想吃了。

其次,吃飯要養成定時定位的習慣。從吃副食品開始,就要固定時

間,超過時間(在家不宜超過1小時)吃不完,就不要吃了。吃東西不應

勉強,不餓就不要吃了。勉強孩子吃那些吃不下的食物,反而容易造

成對「食物」的負面感受,看到食物就「心情不好」!同時要定位在

幼兒椅上吃,凡下了椅子/餐桌,就沒有食物。千萬不要讓食物追著

孩子,玩到哪,吃到哪,一吃兩小時,這是最不好的吃飯習慣:不專

心吃,消化也不會好,食慾更差。

再者,飯前忌吃零食或甜食,尤其切忌傍晚回家的路上先用餅乾糖果

充饑,因為這些零食、甜食常是吃不下飯的元兇。餐間也忌喝含糖飲

料,這些都會影響孩子吃正餐的食慾。糖果、餅乾、蛋糕、含糖飲料

等甜食,適合在節慶時偶而為之,才能為生活的起伏,創造變化的意

義與價值。試問,如果天天過得像生日一樣,那生日就再也不是「特

別的日子」了。

偏食的問題也值得想一想:它是什麼問題?我們大人不偏食嗎?還是

我們對食物沒有特別的偏好呢?根據民國95年師大李彥霖的碩士論文

發現:幼兒天生的氣質會影響其偏食或食物偏好的行為表現:如活動

量大、規律性高、情緒本質負向及反應閾低的幼兒,較常利用食物的

顏色來選擇食物。情緒本質負向及反應閾低的幼兒,較常利用食物的

氣味來選擇食物。趨避性傾向避、反應強度強、較常利用食物的味道

或口感來選擇食物。這樣的研究結果提醒我們:人可能會因為天生氣

質兒偏好食物的顏色、氣味、口味或口感,所以請不要強迫幼兒接受

所有的食物。

試問,如果我們自己被強迫吃不喜歡吃的東西時,我們的感覺如何?

我並不是要說均衡飲食不重要,而是不宜用營養的知識(理性),去否

定人對食物的偏好,「吃」不但是生存的本能,同時是非常「感性」

的事。吃有時不只是滿足腸胃和身體所需,還有「情緒」和「安全

感」的心理所需。人有時用吃在懷念「過去」,人也會用吃在填補

「空虛」,甚至用厭食來表達「難以言喻的抗議」,這些都是我們需

要意識到的可能性。既然吃是感性的,就可以用感性來引發吃的動

機!比方可以替紅蘿蔔哭訴說好想到小孩的肚子裡當營養,不想去垃

圾桶當廢物(動之以情)。或者說只有世界上最特別的小孩,才敢吃苦

瓜(激將法)。或者用假裝買菜或點餐的戲劇法來增加用餐的樂趣與興

緻,避免讓吃成為例行的苦差事(當他食慾不佳時)。

我認為「吃」這件事其實是最重要是學習自主,並為自己的決定負

責。如果我們不過度擔心孩子吃不飽,我們就可以讓孩子的「吃」回

歸本質:吃不吃是自己的事!吃什麼也是自己的事!這才是「吃飯黃

帝大」。
「吃」在生命的學習中,是最立竿見影的事。「不吃」的後

果,在正常狀況下,可在幾個小時內就感受到後果:餓。而且餓一餐

是不會有事的。當然先決條件是:桌上沒有隨手可得的零食。不吃青

菜水果,在正常狀況下,一天內會感受到後果:大便很辛苦!!幫他

擦屁屁時,可以回饋一下他的大便是不是像香蕉一樣漂亮(纖維夠、消

化好、腸子蠕動正常),還是一球一球大得很辛苦?(不吃青菜、腸子

蠕動太慢)還是軟軟細細?(都只吃軟性、糊狀食物、腸子蠕動太快)

如果是腸胃消化不良,就要想辦法改善消化情形;如果是熱量消耗太

少,就要增加活動量;如果是牙齒不好,要看牙醫或補充鈣質。六歲

以前,每天在家要有一次是成人幫孩子刷牙,而且每兩顆牙要橫刷20

下(乳齒為橫紋),這件事反而是不宜讓孩子自主,因為刷牙與蛀牙的

因果關係時距太長,無法具體証明,而且蛀掉的牙,已經無法復原,

所以不適合做為自主後,「合理後果」的回饋學習。

最後,我想強調:若將食物硬塞進孩子口中,幾乎等同於「強

暴」!!因為,同樣是把別人不想要的東西塞進身體裡,這其實是非

常嚴重的主權侵犯,即便是父母或祖父母,都無權如此。當然,沒有

人會真的以此控告父母或祖父母,但這樣說只是想要讓大家「引以為

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