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的「觀照」之四:是禍?是福?
幼兒學習活動的清淡本質
如果教育是商品
傳遞愛的機會給孩子
九大先天氣質照顧因應
二元思考與高層次思考
小手交朋友
小霸王
不急著給答案
不想上學
父母是性侵防治第一線
吃飯黃帝大
如何看待幼兒的學習評量
別當直升機父母
我們的視野有多寬廣
把光芒還給主角
沒有苦過不懂慈悲
孩子的三千六要怎麼用
美語學習的背後
從拍照留念說起
您在養孩子?還是養猴子?
接受情緒,少講道理
媽媽和孩子的內心話
愛 是不能教導的
愛與陪伴親子共讀
溝通 寬稿
照顧要為獨立做準備
要為成熟做示範
回應當下感受 不問是非
怎麼為孩子選書呢?
您和孩子生命共同資產
關心孩子的半歲期
中一新生發言稿
 
不急著給答案
                                 
                                   前任園長 李慧娟老師 


學前的孩子很愛問問題,整天問個不停。但是,孩子問問題時,並非是完全無知的。他也可能是帶著答案來問,只為了確認他想的。所以,如果每個問題大人都立刻給答案,有可能答非所問。很有名的一個例子是,孩子問:「媽媽,我是從那裡來的?」媽媽一聽,立刻想到性教育,開始對孩子解說精子卵子相遇故事,結果孩子聽得一頭霧水,問:「我怎麼這麼麻煩,小偉只有從台南來。」
如果每個問題大人都立刻給答案,孩子也可能養成把大人當語音操作的「百科全書」一般地查詢,問得越多,也知道得越多,別人可能覺得他很厲害。但是,知道越多代表什麼?而如果這些「知道」都是別人告訴他的,又代表什麼?
孩子能知道多少,是知識;孩子能想辦法發展知識,是能力。
知識是死的,能力是活的。未來的世界,知識是快速變動的,可能永遠沒有固定的、絕對的知識。現在的百科全書將來可能都變成了「歷史課本」。歷史固然也重要,但它已變成「參考資料」,而不是可實用的知識。為了不讓所知成為歷史,就要有能力隨時取得「正在發生的知識」,或者發展「所需的知識」。所以,孩子問問題時,請不要急著給答案。
茲舉例如何協助學前孩子取得/發展知識的原則如下:

一、先反問孩子,以了解他的想法
    「媽媽,明天是星期幾?」
    「你希望明天是星期幾?」
    ※孩子問這類問題的背後應該都有意圖,所以回答前先問他的動機。

二、提醒孩子用已知推論未知
     「媽媽,29過來是多少?」
     「喔,你還記得9過來是多少嗎?」
     「10。」
     「 2過來是多少?」
     「 3。」
     「嗯,那29過來是多少呢?」
     「30。」
     「嗯,很棒啊呀!!你都知道耶!!」
      ※小班時,這樣的對話,可能會反覆發生很多次,因為他要「確認」。到
         中班時還會問129過來是多少?

三、提醒孩子觀察細節
     「媽媽,為什麼暖爐那裡紅紅亮亮的?」
     「你問媽媽以前,自己有沒有先看一下?」
       小孩探頭看了一下暖爐。
     「  那裡面有燈ㄝ。」
    「嗯,很好,你注意到了!」
     ※有些可具體觀察的問題,不要放過孩子的眼睛。

四、 提醒孩子使用具象性+類比思考
    「媽媽,車子為什麼會動?」
    「嗯,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會走?」
    「我有腳啊!」
    「那車子呢?」
    「有輪子。」
    「嗯,你有發現嚕!!」
     ※對學前的孩子來說,物理科學的原理是抽象的,當孩子問這類問題時,
       其實不是想要知道物理知識,他們只是好奇「發生」的原因,所以以具
       象的引發比較適合他們的需求。

五、 適齡的具象性+感性思考
    「媽媽,天為什麼會下雨?」
    「你猜誰最喜歡下雨?」
    「不知道。」
    「  花和草。天如果不下雨,他們就會沒力氣長大。」
    「嗯,他們就會死掉。」
    「有可能。還有誰最喜歡下雨?」
    「不知道。」
    「嗯,如果不下雨,新店溪、淡水河和日月潭就會乾掉,變得老老皺皺
       的。」
     「沒有水就不好玩了。」
     「如果天不下雨,很多人會不開心,你猜還有誰?」
     「我。」
     「為什麼?」
     「我就不能穿雨鞋。」
    ※有時感性的引導更人性。

六、破除比較的迷思
    「媽媽,為什麼小翰有好多恐龍卡,我都沒有?」
    「你是小雲還是小翰?」
    「小雲。」
    「你要叫做小翰嗎?」
    「不要。」
    「那為什麼他有什麼,你也應該有?」
     ※定義自己是誰是重要的,此刻正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