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的「觀照」之四:是禍?是福?
幼兒學習活動的清淡本質
如果教育是商品
傳遞愛的機會給孩子
九大先天氣質照顧因應
二元思考與高層次思考
小手交朋友
小霸王
不急著給答案
不想上學
父母是性侵防治第一線
吃飯黃帝大
如何看待幼兒的學習評量
別當直升機父母
我們的視野有多寬廣
把光芒還給主角
沒有苦過不懂慈悲
孩子的三千六要怎麼用
美語學習的背後
從拍照留念說起
您在養孩子?還是養猴子?
接受情緒,少講道理
媽媽和孩子的內心話
愛 是不能教導的
愛與陪伴親子共讀
溝通 寬稿
照顧要為獨立做準備
要為成熟做示範
回應當下感受 不問是非
怎麼為孩子選書呢?
您和孩子生命共同資產
關心孩子的半歲期
中一新生發言稿
 
愛,可以被教導嗎?

                                                        前任園長 慧娟老師 

老師對學生們、媽媽對孩子們,最常說:「小朋友要相親相

愛,不可以吵架、打架喔!」。可是孩子們仍會吵架、還打

架,奇怪的是有些孩子們,感情越好吵(打)得越兇。我們也可

能耳提面命地要孩子要溫柔禮貌對人,可是奇怪孩子可能一出

口、一動手就是大剌剌地毫不在意別人的感受。我們多麼希望

孩子懂得關心別人,幫忙別人,可是孩子看到特殊孩子不一樣

的面容和易怒的情緒,可能就害怕得不知所措。怎麼辦?問題

出在哪裡?

如果注意熱戀的情人之間的相處,我們也許可以發現一些端

倪。熱戀中的情人對對方的一切,會是細膩觀察的,他們是在

乎對方的喜怒哀樂、甚至一呼一吸的。而情人眼裡出西施,別

人看起來的所有缺點,對他們來說可能都是不重要的。但是情

人也會吵架,因為他們在乎對方。

愛的能量使人強烈在乎對方的感受,不願見到對方受苦受傷,

一旦見到對方受苦受傷,自己的心也會跟著痛。所以「愛」是

可能使人不自私的原因之一,因為會為對方著想。當然,戀人

也可能因為自己愛對方所受的苦,而反過來傷害對方,那是不

懂得「愛」的本質:就是會為對方受苦的。愛會讓人「感同身

受」,所以在愛的過程中通常需要接受「疼」的折磨,所以中

國人說「疼愛」,台語裡的「疼痛」就是疼愛。

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它不是一種認知,它是一種能量,一

種透過相遇的緣份所產生的交流式的能量。先從愛情角度來

說,有些時候,這種能量是一見鍾情,在相遇時就發生了;有

時候,是日久生情的。有些時候這種能量很強烈,強烈得把兩

個人衝昏了頭,立刻閃電結婚。有的時候淡淡的,愛情長跑十

年才結婚。有的時候是本來沒有感覺但日久生情,因為時間、

因為瞭解,是一點一滴累積的。

而一般人與人之間的愛,多數是日久生情的愛,通常因為是家

人、因為是鄰居、因為是同學、同事、朋友…,都是日積月累

的認識與相處而來的。只有宗教家的大愛是愛天下蒼生,那是

對生命本質透徹瞭解後一種慈悲的大愛,毋需相處與了解。

請回想在觀看戰爭類影片時,劇情中可能有許多不同的人受傷

或被殺;有些人只見螞蟻般的身影就被炸死,我們通常沒多大

感覺;有些人從頭到尾我們都沒看見他的正面,但是卻「清楚

知道」他是個活生生的人,他被殺的時候我們可能已經有一點

不忍;有些則是配角,我們看過他的表情,聽過他說的話,甚

至也瞭解他的心事,當劇情安排他戰死時,我們會很有感受、

也可能會因此掉眼淚。

當然接下來就是主角,我們不但知道他/她是誰,而且對他的情

緒感受都在劇情中有深入的瞭解,編劇通常不會讓主角死去,

不然就會死而復活,因為通常觀眾會承受不了、也可能無法接

受(太痛苦了)。這些劇中的角色人物都不是我們真實生活中所

認識的人,他們在片中戰死的過程,是如何帶給我們有差異的

感受的?注意到編劇操作了什麼變數嗎?

事實上,在教室裡(或生活中)要讓孩子間懂得愛,一定要先幫

助孩子之間有足夠的機會認識彼此,並幫助孩子找到彼此的共

同點來建立親密度,也在彼此的相異點裡找到他個人的定位。

那麼,要孩子關心同學才會是自然而然的事,不需要大人耳提

面命。孩子之間因彼此需求不同而有的衝突,也是人際互動的

學習來源,成人則應該協助思考具體解決之道,而不是以「應

該相親相愛」的空泛原則來教導。打打鬧鬧或吵吵鬧鬧常是好

朋友之間正常的互動,感情越好吵得越兇,那是因為信任所以

真實表達(宣洩)自己的不滿或憤怒,而那份信任通常是來自彼

此深入的瞭解。人與人的相處是一種複雜的過程,不是能用簡

單的「品格標語」就可以教導,我們若用更寬廣的心去看待孩

子間的互動,較能有機會協助孩子思考與決定。

六歲以前的孩子,需要時間和與同學細膩的相處,去釀出孩子

的第一份來自家庭以外的愛。如果,課程都是由老師主導,孩

子沒有機會互動、也沒有時間自己相處(幼兒園沒有下課時間,

所以要刻意安排自由活動時間),假日時間也不相往來,那孩

子怎麼建立關係?怎麼會願意去面對因真實互動所產生的問

題?

嚴格來說,人的心中若沒有愛,是很難不自私的。凡是人都有

悲憫之心,自私的人是因為他不去細膩觀察別人,就可以不去

觸碰到別人內心的感受,也就順理成章地逃開自己內心的罪惡

感。所以,要孩子能夠不自私、關心別人之前,要先讓他去觀

察週遭的人、了解他人,才能期待孩子關心他人、愛他人。而

這些,很需要成人的示範,也就是說孩子如果不曾感受到父母

或老師對他的觀察和深度的瞭解,他可能根本不知如何瞭解他

人!

心中沒有愛的人,要怎樣教他「愛」呢?不能,我們只能給他

愛,因為他沒有。也就是說愛是不能教的,只能被傳遞。

此,我們成人的責任是給予「愛」和創造「愛的機會」給孩

子。讓孩子感受被愛的感覺,但這種愛不能是有壓力,不能是

混雜了成人的私心。

父母看到孩子走路跌倒會心疼,是因為父母愛孩子;可是因為

會心疼就不讓孩子走路,就不是「愛」了。父母擔心孩子自己

做選擇會有錯,是因為父母愛孩子;可是因為會擔心就不讓孩

子自己做選擇,就不是「愛」了。

愛一個人,會希望他永遠不要受傷害、不要受苦,這心願很慈

悲;但是生命的成長常需要經過烈火的粹煉,如果因為「愛」

他而不讓他經歷風吹雨淋,我們愛的是自己,不是他。如果,

我們謹慎防範孩子有學習性的受傷,是為了避免自己心疼,那

我們愛的是自己。不能忍受讓自己心疼的愛,是自私的愛。因

為在孩子常常是在真實的痛苦中才能瞭解什麼是「真愛」。

愛,不能教,只能被給予、只能被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