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的「觀照」之四:是禍?是福?
幼兒學習活動的清淡本質
如果教育是商品
傳遞愛的機會給孩子
九大先天氣質照顧因應
二元思考與高層次思考
小手交朋友
小霸王
不急著給答案
不想上學
父母是性侵防治第一線
吃飯黃帝大
如何看待幼兒的學習評量
別當直升機父母
我們的視野有多寬廣
把光芒還給主角
沒有苦過不懂慈悲
孩子的三千六要怎麼用
美語學習的背後
從拍照留念說起
您在養孩子?還是養猴子?
接受情緒,少講道理
媽媽和孩子的內心話
愛 是不能教導的
愛與陪伴親子共讀
溝通 寬稿
照顧要為獨立做準備
要為成熟做示範
回應當下感受 不問是非
怎麼為孩子選書呢?
您和孩子生命共同資產
關心孩子的半歲期
中一新生發言稿
 
接受情緒,少講道理

                                              前任園長 李慧娟老師

爸爸說:「雲雲,要上學囉!趕快穿襪子鞋子,我們要出門

了!」

雲雲:「不要!」

爸爸皺著眉:「為什麼不要?你不是很喜歡上學嗎?」

雲雲嘟著嘴:「我不要!」

爸爸有點生氣:「雲雲不可以這樣,你如果不上學就見不到小

朋友老師,到時候小朋友老師就不認識你喔!」

雲雲開始哭:「我不要!我不要啦!」

爸爸不解:「為什麼不要上學?有小朋友欺負你嗎?就算小朋

友欺負你,也不可以不上學啊!不上學就不能學會怎麼和小朋

友相處啊!」

雲雲大哭起來,什麼也沒說。

爸爸火大了:「你這個小孩怎麼這麼不講道理啊?爸爸講的你

聽不懂嗎!?」

試想,如果爸爸能先接受孩子的情緒,並繼續要求行為,可能

很快就會出門了,而我們發現「講道理」的結果反而常弄得親

子僵持不下、氣氛更緊張。現今的教養理論總是提醒成人要尊

重幼兒,不宜打罵,所以許多家長很自然地覺得和幼兒講道理

是必要的:以為幼兒若懂得道理,就不會”胡鬧”了。然而認知

學家皮亞傑提醒我們:六歲前的幼兒和成人是處在發展不同的

階段,他們所使用的是和成人不同的思考模式,所以從成人的

角度「講道理」常是行不通的;不但行不通,將來還會有身心

的後遺症,建議爸爸媽媽們要戒慎小心。以下試著與您分享其

原因:

情緒化是幼兒的本質

德國的教育家史代納說幼兒階段是純然的「情緒感知體」,幼

兒對於環境的色彩、線條和光線的敏感度,是他一生中最敏銳

的階段,所有他所接收的會直接反應在情緒上,有時連他自己

都不明白為什麼,況且幼兒的語言有限,也很難讓我們瞭解他

的細膩感知。所以,對於幼兒的情緒,毋需問理由,先只要簡

單接受,如「心情不好喔?」孩子如果點頭,需要先安慰一下

(大人安慰或自己安慰皆可)才繼續要求行為/行動。就算是有

明顯原因,也要先接納情緒後再問孩子發生什麼事。如果情緒

很強烈,講道理更無濟於事,只能先安撫和疏解,情緒稍降後

再需要求適當行為。

情緒需要疏解不是理解

幼兒其實不會無原無故「不聽話」。很多幼兒的不合適行為,

多半來自情緒,如賴床、不想吃飯、打人、罵人或不聽話的當

下,通常都是因為有情緒。不論情緒的起因為何,都需要疏

解。有些孩子有起床氣,才起床就一肚子不高興,可能刷牙洗

臉吃早餐都是帶著壞心情,爸媽不需要問他/她為什麼,也不需

要對他/她應該要起床笑咪咪講道理,只需要接受他/她早上的

壞心情,那樣的壞心情就很快過去。人的所有情緒只是一種能

量,在發生的當下需要被接受,才能適當疏解。如幼兒生活中

常有害怕、受挫、失望、忌妒、想獨佔,不論其發生有沒有道

理、應不應該,都需要被接受才能疏解能量,當情緒下降理性

自然會上升,那時就毋需太多「道理」了。







































講理常是語言轟炸
不但幼兒是感知情緒體,他們可以直接感受到他人的情緒狀態;而且對他人的想法依認知發展的理論來說,幼兒是自我中心的,也就是說他不容易站在他人的立場來思考,也難以推測他人不同的觀點與思路。當成人對幼兒講道理時,越年幼的幼兒不但對成人所說的字句一知半解,對實質的邏輯其實也是「鴨子聽雷」。
尤其在他已有負面情緒時對他講道理,形同是一種莫名的語言轟炸,他的情緒會升得更高,接下來大人也跟著生氣了,他的感知更痛苦,最後彼此情緒都不可收拾了。其結果不但未有效達到父母的要求,還弄得關係緊張,得不償失。

幼時聽道理、長大強詞奪理
如果幼兒的父母老師常在孩子有情緒時講道理,或者教訓孩子在其衝動或情緒下的行為,小的時候他會把耳朵關起來,好像沒聽到。一旦孩子把耳朵關起來,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就不想控制,成人就更會說:「我不是已經說很多遍,你為什麼總是會這樣?」惡性循環下幼兒的情緒化行為可能更固著。當孩子大一點,思考更清楚,他還會在內心裡反駁你的「道理」,再大一點他就會開口了。而且,太小就對他講道理,因為對成人所說的道理一知半解地,所以容易形成一種對「講理」的錯誤概念:就是只要能講就可能對,只要講得通就有理,結果常會造成長大了習慣強詞奪理。

過多的理性可能影響健康
史代納進一步認為:人類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出生到換乳牙,其學習特色是模仿,此時要提供溫暖和諧的環境,幼兒身邊的人的身教重於言教,讓兒童五官感受到的真善美。然而此時是肉體成長快速的時段,所有的生命力都用在建設一個健全的肉體,因此不宜提早教導理性思維。如果過早教導會剝奪人後半生的生命力,造成未老先衰,身體會提早硬化、老化。這世紀初即有天才兒童早夭的例子,由於過早教育,十六歲即哈佛大學畢業,三十五歲後身體即開始硬化,四十初即死亡(參考琉璃光:雷九南醫師文章)。

總而言之,情緒與理智是生命的兩種能量,而且對人的成長與學習同等重要,當情緒的能量被接納和疏解以後,理性自然就會升起,不需要用理性去綑綁情緒。如果情緒沒有被接納和疏解,即便外表理性,內在的情緒一定常常作怪,不定時就需要火山爆發一下,屆時理性又可以出來教訓情緒,再把情緒打入冷宮,但是終究沒有解決問題。幼兒本身主要是情緒體,越是將情緒壓抑的我們,越會不知如何面對幼兒;所以,面對學前階段的幼兒反而可以幫助成人的我們學習更接受生命的完整全然,包括理智與情緒、理性與感性、合理與不合理,不用成人的理智來批判或捆綁情緒。如果我們能讓理智和情緒可以自然交替,生命的能量可以不再壓抑或扭曲,也就是說要接受情緒、疏解情緒,才能進而幫助自己並教導孩子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