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的「觀照」之四:是禍?是福?
幼兒學習活動的清淡本質
如果教育是商品
傳遞愛的機會給孩子
九大先天氣質照顧因應
二元思考與高層次思考
小手交朋友
小霸王
不急著給答案
不想上學
父母是性侵防治第一線
吃飯黃帝大
如何看待幼兒的學習評量
別當直升機父母
我們的視野有多寬廣
把光芒還給主角
沒有苦過不懂慈悲
孩子的三千六要怎麼用
美語學習的背後
從拍照留念說起
您在養孩子?還是養猴子?
接受情緒,少講道理
媽媽和孩子的內心話
愛 是不能教導的
愛與陪伴親子共讀
溝通 寬稿
照顧要為獨立做準備
要為成熟做示範
回應當下感受 不問是非
怎麼為孩子選書呢?
您和孩子生命共同資產
關心孩子的半歲期
中一新生發言稿
 
對孩子的教養-要為成熟做示範

                                                            前任園長 慧娟老師

 

最後一堂星期二的課一書中墨瑞教授對作者米奇說:「學會

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他說:「只有愛會讓我活著,只要

有人記得我說的話、感受到我的關愛,我就仍然活著。」我們

對生與死的認定,影響我們如何看待我們的生命與每天的生

活。如果仔細思量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做為父母的角色,我

們也許要重新建構與孩子互動的模式。


如果我們認為孩子的降生是來自業力,是一個因緣,那麼孩子

帶給我們生活上的困擾,便是一種消業過程,或者是一種因緣

回應,那麼我們可能需要較多的修養去接受消業或因緣的必然

性,也可能消極地接受消業或因緣的折磨。


如果我們認為孩子的降生是來自上天的安排或賜予、對孩子來

說是一種成為人的學習,而父母的角色便是教導或協助孩子成

為成熟的個體。我們則需要思考如何示範「成熟」的典範,並

協助孩子在身體成熟的同時,心靈慢慢成熟。

在教養孩子的時候,成人的態度很重要,因為我們的言詞與態

度本身都是孩子的典範,如果我們自己所表現與所說的話是一

致,才能得到孩子的肯定與認同。孩子真正學到的其實不是成

人教導的內容,而是
成人所表現的:對待「生命」的態度和做

法。孩子很快地會複製我們對待他的態度與互動模式,多半他

會持續使用與我們相同的模式一段時日,有些在他未來的生命

中,漸漸發現不適用時自然會有所調整。以下是教養時的互動

原則:


一、 適度的協助,過猶不及

       給孩子的協助要恰到好處:恰合需求。不給協助會讓孩子

       感到無助,過度的協助會讓孩子失去面對挑戰的鬥志與成

       就感。所以,簡單地說成人幫忙孩子幫一半就好(只幫孩子

       無法自行做到的部份即可),幫到他可能自己加把勁就能完

       成最好。幫忙的方式可配合發展與年齡區分以下層次:

1. 親自把著孩子的手教(1~2歲):以觸覺肢體學習為主。

2. 操作示範(2~3歲):以視覺學習為主。

3. 用口語指導而不示範(3~4歲):以聽覺學習為主。

4. 重點提示(4~5歲以上):以記憶與簡單推演學習為主。

    3~4歲以下的觸覺肢體學習和視覺學習,都可以同時合併口

    語指導,有益孩子的專注與瞭解重點。5歲以下,都可以合

    併重點提示:如動作示範前重點口頭提示、如給一些提示讓

    孩子先猜接下來的可能步驟。


二、 請別急著教導,在情緒中不講理(積極傾聽、接納情緒)

    人成長的過程中,總有許多不如意的事要經歷,學習面對是

    重要的,不是誤導孩子:「有情緒是不好的」或「人不應有

    情緒!」,比方說:「不痛不痛!」「沒事沒事!」「不哭

    不哭!」或「有什麼好哭的?!」「有什麼好怕的?!」。
   
    人的情緒是一種能量,這樣的能量每個人強度與發生的條件

    有其獨特性,不宜由他人評斷「該與不該」,而是需要被瞭

    解。所以孩子有情緒時不要急著教導他,要先反應他的感受

    或想法,讓他的感覺可以舒緩,比方說:「好痛喔!」「他

    不跟你玩,你有點難過!」「我知道你想要爸爸送你上

    學!」。通常當幼兒因受傷而大哭時,只要我們採取主動傾

    聽,孩子情緒通常會立刻得到舒緩,反之孩子可能越哭越大

    聲。如孩子因玩遊戲輸了而大哭時,不論我們認為那是一件

    多麼微不足道的小挫折,孩子最需要的仍是被瞭解”挫折”的

    感覺。在情緒中時,如果我們試圖想要告訴孩子:他目前所

    面對的是怎樣的一個生命常態或應該學習的道理,都無法安

    撫他當下的感受,或減輕他當下的痛苦,唯有積極傾聽才是

    他最大的撫慰。請記得:在情緒過後,毋需別人教導,生命

    的道理自然會浮現或者只需小小提醒即可。


三、 坦誠表達自己的感受、適度協商

       但是當孩子的行為已經干擾到我們時,便涉及人我界線,
  
       也就是「人的自由範圍需要以不侵犯(干擾)別人為限」。

       比方說:孩子拖拖拉拉,影響到爸媽上班的時間,我們需

       要練習表達「我訊息」(我好著急,因為我快遲到了、我很

      擔心等一下會來不及送你、我不想等你了),來讓孩子瞭

      解他需要調整自己的理由,並且因為不想干擾別人或傷害

      別人而願意改變。我們最好避免使用「你訊息」(你怎麼這

     麼慢、你老是拖拖拉拉、你很討厭、怎麼都說不聽)來規範

     孩子的行為,因為「你訊息」用來規範時,通常會誤導孩

     子,讓孩子以為他不好或你不喜歡他、不愛他。「我訊息」

     有助於孩子正確解讀別人的感受,並能因為尊重而願意調整

     自己。如果孩子很需要我們的陪伴,但是我們又有重要的事

     需要完成,那就需要協商:找一個雙方都滿意的解決辦法。

    對人來說這是一種練習協商討論的學習。


四、 讓他自己作主並為決定負責任

    要讓孩子學會作主並能為決定負責任,首先要先學習如何選
  
    擇:也就是「做決定」。在孩子的生活中,從吃飯、洗澡、
 
    穿衣服、睡覺…每一個生活的細節都可以讓孩子練習做決

    定,但不是選要不要洗澡、要不要穿衣服,而是讓他從容易

    的、有趣的選擇開始練習:如「今天的飯要加海苔還是肉
 
    鬆」、「你想用湯匙吃還是叉子吃」、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讓

    他選擇「吃半碗?還是一碗?」。千萬不可問「要不要

    吃?」、「想吃什麼?」,那不是真的可以隨意選擇的,因

    為你並不打算接受他可以不吃或選擇吃任何東西。吃飯是最

   能學習負責的一件事,因為其後果是切身的,而在幾個小時

   就可以體驗到決定的自然後果。連吃不吃青菜也可以親身體

   驗其大便有點困難的後果。

   當然,對於胃口不佳的孩子,則要想辦法分辨其原因(身因性

    or心因性),對症下藥。千萬、千萬別強迫把食物送進孩子

   的嘴裡(坦白說他不開口你一點辦法都沒),因為那將是對人

   的自主權的嚴重侵犯。面對自主性強的孩子,家長通常會遭

   遇到難以解決的抗拒,這樣的孩子要學習自己的強烈需求會

   不會造成別人的痛苦;而對自主性弱的孩子,家長在順心之

   餘,也要注意孩子會不會難以為自己的需求作決定,而應多

   給孩子做決定機會。(因文章篇幅多,五月待續)


五、 事先說好的規則:溫和而堅定、不動搖(續四月)

   一旦與孩子有所約定,就要堅持到底。每個孩子都難免會要

   試探大人:是不是「說真的」,所以挑戰約定是孩子的天

   性。我們要老神在在地等待他的挑戰或試探,態度溫和而堅

   定、絕不動搖,並切忌動怒。建議父母為孩子的生活或家庭

   生活訂定一些家庭規則,如(3歲以上):玩具玩完了自己要收

   拾、自己打翻的東西自己收拾、甜點只在飯後吃、睡前要自

   己刷牙、刷牙後不吃甜食、9點前一定上床、不吃冰冷東

   西、看電視不超過20分鐘、不隨便要求花錢買東西、小孩子

   不喝茶、咖啡、酒…。在適當的家庭規則中,親子的互動就

   能有一定的遊戲規則,雙方能產生合適的依賴與信任感。規

   則既然定了就要確實執行,除非孩子很強烈的表達不同意

   見,仍是可以協商彈性調整,但是調整後還是要確實執行。


六、 避免情緒性的負面語言、避免情緒失控
 
    使用負面語言來處理孩子的負面行為,看起來天經地義。種

    籽實驗小學的前任校長丁凡說:一般的台灣家長實在是非常

   喜歡罵孩子,好像不罵就不會成器似的。她曾將父母常發生

   的負面語言分層次等級:邊打邊罵(有邊打邊罵(我打死

    你!)、人身攻擊的罵(你這個壞孩子!你白痴啊?)、惡

    狠狠的罵(我看你下次還敢不敢!?)、恐嚇的罵(再不乖

    我就不理你了!)、和別人比較的罵(你看那邊那個小妹妹

    就比你乖。)、酸溜溜的罵(唉,你們這一代的小孩真是人

    在福中不知福喔,我們以前哪有這麼好命?)、羞辱的罵

   (這麼大了還哭,羞羞臉!別人會笑你喔。)、訊息矛盾的

    罵(你再說一句看看。你再說呀!)、喪志的罵(看你這

    樣,將來怎麼會有出息?)、訴諸情感要脅的罵(你看你把

    爸爸氣成這樣,還不道歉!早晚會把你爸爸氣死。我辛苦工

    作還不是為了你們?)。

    但如果我們對孩子這樣說,都是在示範一種對待別人的模

    式,也就是說如果別人做的事不如我們的期待,我們就可以

    用這些負面方式表達情緒和想法。重點是使用負面語言來處

    理的負面行為,是否能有效改變負面行為?試過的家長一定

    知道,不但通通沒有用,還會有反作用(變本加厲),結果是

    大人越罵越生氣,最後難保不會出手打小孩。

    避免自己失控的方法,其實是儘量用正面語言對待孩子的負

    面行為。如:你努力些可以做得更好。你的聰明可以用在適

    當的地方;找到了訣竅你就會進步;成功之路還需花點力氣

    尋找;你可以更有智慧地運用時間;你可以與別人相處得更

    好;你需要別人的注意,爸(媽)愛你!妳講話可以精簡
   
    些,我會更喜歡聽;你能從別的角度找到自己的長處;你可

    以練習控制自己的情緒;勇氣是需要經過鍛鍊的美德;你不

    那樣作我會很高興;別人的意見常有可借鏡之處。正面語言
 
    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尊和能力感,孩子會更有能力掌握自己的

    行為和情緒,避免親子之間。

    如果需要制止/改變孩子行為時,請使用肯定性的具體要求

    來取代否定性的斥責,如:「
請立刻停止」取代「不要再

    跳」、「
你可以用說的」取代「不要用哭的」、「請快一

   點」取代「不要拖拖拉拉」、「
請慢慢走」取代「不要用跑

   的」。有效斥責需包含正向行為的指引,若需要解釋或訓

   誡,建議不要超過三分鐘。


七、 與學前孩子語言溝通的小訣竅

   學前孩子有一個發展上的天性:萬物有靈論。也就是說:學

   前孩子的世界是宇宙萬物皆有靈性,所以他們可以和布娃

   娃、石頭、月亮說話,他們也可能自以為比小布娃娃厲害,

   內在會自然昇起照顧/欺負的情緒。我們可以應用這個特性,

   代替萬物與孩子對話。很有趣的是,孩子似乎瞭解這虛實間

   的差異,而樂於在真假之間遊玩扮演。瞭解與接受這樣的特

   性,會有助於我們與孩子的對話與溝通。而且透過虛構的角

   色與孩子對話,我們反而更能真實貼近孩子的心,因為成人

   與孩子之間,永遠存在著不平等的對立關係,孩子比較願意

   對布娃娃表現真實的自己。

    正面的應用例子:孩子可能反抗故意不吃飯,卻可能因為要
  
   教布娃娃怎麼吃飯,就立刻大口吃飯。孩子可能搗蛋不洗

   澡,卻可能因為要陪螃蟹玩具洗澡,就立刻衝進浴室。孩子

   可能想引起注意不要睡覺,卻可能因為熊熊哭哭需要大哥哥

   陪,就立刻跳上床去。孩子可能因為好玩折摘小盆栽的葉

   子,卻可能因為小盆栽哭說要離家出走,就小盆栽呼呼說對

   不起。

   家中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可以在家中幫孩子創造無數的娃

   娃兄弟和植物朋友,讓孩子在虛實間擁有更多互動的可能

   性,在與虛構的擬人互動中學習與萬物相處之道,家人的生

   活也多了許多話題比較豐富而不單調。

   甚至有教育家認為太早在學前打破孩子的「萬物有靈論」是

   有害的,也就是說太早把孩子拉進只有現實的世界,對孩子

   是殘酷的、無情的。孩子在萬物有靈的概念裡(類似童話世

   界),可以找尋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的安慰、和虛構對象(成

   人扮演的)練習互動,也可減少真實失敗的挫折感。

然而談完上述,想提醒我們若能進一步接受:孩子的降生是來

自另外的一個看不見空間(從死亡後到另一個新生的空間)、如

果接受:每一個生命的內在都可能有一個老靈魂的話,那麼我

們便需要對每一個「在這一世中還年輕的生命」給與更高度的

尊重,因為
年輕的只是他的身體不是他的智慧。父母的角色也

許更多的應是「陪伴」-身體和心靈的陪伴。墨瑞教授說:

「我們大都仍像是在夢遊。我們事實上沒有完全體驗這個世

界,因為我們在半夢半醒之間,做著自以為非做不可的事。」

已成為父母的我們,對生命可能都還似懂非懂,父母對孩子是

生命旅程中的「同學」,而不是孩子的「老師」。我們互相成

為親子是要透過這個「親密關係」來學習生命的。如果孩子遭'

遇了學習上的困境,而成人的我們也替他覺得焦慮不已的話,

對我們來說學習「區辨問題所有權」、「等待」與「陪伴」就

是自己的課題了。

如果說生命只是一趟以身體做為交通工具的旅行,所有與我們

關係親密的人是「同船渡友」,即便我們共同經歷相同事件,

都仍有我們個人的功課,個人的功課是我們降生的學習任務,

必須自己完成,不能由他人替代完成的。那麼,本文的所有方

法都只是互動時可參考的策略,是幫助生命能順利學習的環境

條件而已。生命所遭遇到的很多困境,可能是屬於親子的共同

功課或孩子的個人功課,父母需要以同學或伴學的態度一起面

對,才不會給自己和孩子過多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