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與孩子對話:回應當下感受、不問是非
前任園長 慧娟老師 |
我的夫家是一個靈性本質豐富的家庭,有一位牧師、一位傳道
人,全家有9位大人小孩是基督徒,而且公婆是在60歲後才受
洗,信主以後非常虔誠。就算不是基督徒的小姑也入藏傳佛
教,工作之餘投身在傳譯仁波切的講道,虔誠度也不在話下。
只有我和我先生是”平凡人”,雖皈依佛教,也不忌諱去教堂唱
詩聽道,對宗教的想法比較隨緣。
因為雲雲的受孕與出生過程有點意外也艱辛,公婆深信雲雲可
以順利出生是上帝對他們禱告的具體回應,所以對雲雲的信仰
非常用心與在意。雲雲從小回台中就被教導聖經的故事和禱告
模式,不到四歲能無誤地頌唸聖經詩篇第23篇,吃飯禱告煞有
其事,受傷時會向上帝禱告,週末總是要求去教會,我覺得並
無不妥。但是遇到了幾次有趣的對話。
例一:有一天,雲雲說:「媽媽,二姑姑說妳如果不信上帝的
話,會下地獄喔!」媽媽對他說的話不意外,就回答:「喔,
真的啊,那怎麼辦?如果媽媽真的下地獄,你要不要來救媽
媽?」雲雲:「我不知道!」媽媽:「以前有個目蓮,到地獄
去救他媽媽耶!」雲雲:「好啊,那我提水桶去救你,二姑姑
說地獄有火。」媽媽:「真的好感動!謝謝你耶!」
例二:有一陣子,因為雲雲情緒很大,老是動不動就發脾氣,
弄得媽媽也情緒不佳。於是突發奇想,找了「六字明咒」的音
樂放來聽。雲雲覺得音樂很奇怪,問:「那在唱什麼啊?」媽
媽:「那是一種神的音樂。」雲雲立刻質問:「什麼神?叫什
麼名字?」媽媽:「嗯,不知耶,可能可以叫祂『天地』
吧!」雲雲不以為然:「那你告訴我,祂在哪裡?」媽媽:
「嗯,祂~~無所不在!」雲雲想了一下,正經八百地說:「媽
媽,那爺爺現在也是無所不在嗎?」(爺爺去年九月剛過逝)媽
媽:「嗯,對啊!」雲雲又想了一下,竟說:「那死掉的螞
蟻、蟑螂,也是無所不在,對不對?」媽媽睜大了眼,很想
笑:「嗯~~~,你說得沒錯!」
例三:雲雲:「媽媽,我想要爺爺的那個望遠鏡,因為那望遠
鏡上一定有爺爺的味道。」媽媽:「你好想爺爺,對不對?」
雲雲:「嗯!」其實那望遠鏡不是爺爺的,是爸爸的。
孩子在語言慢慢成熟的過程中,也越來越有能力理解這個世
界。但是剛開始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瞭解有可能是「一知半解」
或「以偏蓋全」的。成人說的話,他可能都會相信,但是有一
天他還是要自己思考「要不要繼續相信」。有很多的事情需要
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慢慢整理歸納,才有機會從「一知半
解」進入到「多解」,從「以偏蓋全」進入到「客觀、巨
觀」。那是個漫長的過程,我並不擔心雲雲此刻的想法不是完
全正確(其實我們無法確定什麼永遠是對的),我比較在乎他對
事有沒有真切的感受,能不能在限制中「轉念」。
大人的角色很重要的是:傾聽他的想法,並在他的思考層次上
與他對話,而不是急著教導他我們所以為的「正確概念」。因
為「教導」並不利於孩子「覺知」生命的本然,那常只是企圖
灌輸「單面的知識概念」(不是這樣不對,是還不夠)。「覺
知」可以創造一種知見的學習,讓孩子將來有機會發現生命的
本質常是「相對並存」的:如善與惡像手心和手背、脆弱與堅
強是相互滋養的、愛與恨像是兩極卻相依存在。成人的世界裡
其實充滿了矛盾與弔詭,例如我們認為要擇善固執,不應姑息
養奸;但是另一面我們又認為與人相處要以和為貴,圓融寬
厚,連成人自己都可能很努力還弄不清這兩者要如何兼容並
蓄。
有很多生命概念是深奧的,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明白的,尤
其宗教的問題沒有理性答案、或者說不需要理性答案,而那是
一種感性的選擇,沒有對與錯。
(好書推薦:我快要氣炸了+我要、我就是要。作者:海葛。譯
者:李紫蓉。阿布拉教育文化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