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元思考vs.高層次思考
前任園長 李慧娟老師
認知心理學家告訴我們:12歲前的兒童是具
象的二元思考者,非黑即白。所以,當他和好朋
友相處時,會出現很有趣的現象:一下子是「好
朋友」,一下子「永遠不是朋友」,在一起玩幾
分鐘就可以讓「黑白羊變色」,而且一小時可
「變」好幾次。在他們的世界看不見「灰色」、
沒有灰色的定義。所幸,大部份的孩子並不固
著,所以也不會困在「到底是黑?是白?」的困
境中。如果我們問,小安到底是不是你的朋友,
他可能給一個「當下」的答案「是」,如果你再
反問他:那你剛剛不是說「再也不要和他玩了」?
他可能會說:「那是剛才」。孩子並不在意這前
後的矛盾,事實上是他的二元思考形成這前後的
矛頓。
認知發展理論認為12歲以上,可進入高層次的
思考階段,也就是能把「將外在現象的經驗,轉
化為內在的心理圖象」來思考,並已能理解可見
事物背後所隱含的意義與或巨觀的脈絡。但有些
成人未必能進入高層次思考,而仍停留/執著在兒
童期的具象思考中。
是否能理解「灰色」的意義,可能是在高層次
的思考中的重要指標。因為灰色是不確定的顏
色、是有黑有白的,有白比較多或黑比較多的差
別。當我說「灰色」,你無法確定我說的是什麼
灰。當一張全白的紙上出現一個黑點時,人們會
擔心這張紙不再可以稱為白紙,事實上可能沒有
真正全白和全黑的紙,永遠只是「比較黑」或
「比較白」而已。
更進一步說,在具象的外在世界中,每一個物
件的形象是明確的、邊界是清晰的;然而相反
地,內在定義卻是比較模糊(Fuzzy),甚或是混沌
(Chaos)的。如果內在圖像是黑白分明就如同通俗
大眾化的「普普藝術」;內在圖像有灰階的是如
同柔和自然的「印象派」,在模糊中接近真實;
也有內在圖像是「抽象派」,在異化的構圖中,
難以解讀只能憑感覺。
舉例來說,當一個孩子可能對媽媽說:「我
討厭你!你是世界上最壞的媽媽!!」時,即便
這孩子當下說的是如此真實的具體感受,都無法
抹滅這孩子心中對媽媽的「愛」,而那內在心理
的、抽象的「愛」,實際上是包含著錯綜複雜的
情緒和情感。也就是說,即便孩子說出「你是世
界上最壞的媽媽!!」時,仍無法否定他仍是愛
媽媽的。但如果他所面對的媽媽,和孩子一樣只
能解讀普普藝術的內在圖象,那一定會痛苦得難
以理解這真象。
要能理解這個道理,須先調整「黑」與
「白」分明對立的二元思考。因為,在二元思考
裡,非黑即白(以下是二元思考的推論):如果我
是世界上最壞的媽媽,孩子怎麼可能愛我?或
者,如果孩子愛我,怎麼可能會說我是世界上最
壞的媽媽?在高層次的思考中,這樣的疑問則是
多餘的,因為知道內在圖象是多元向度的、是有
灰階的,不是黑白分明的。
去年小大讀書會起跑活動中,寶鳳老師介紹的
「失落的一角」一書中,喻意了「圓滿」與「缺
憾」的相對性:當有缺憾的圓,找到失落的一角
之後,發現圓滿了外顯的缺憾:可以如願快速滾
動之後,反而覺察出的「內在缺憾」:不能再
「慢活」--如停下來欣賞花香。我認為那是「外
在/具象意義」與「內在/抽象意義」轉換的經典
例子。
一個圓是不是個「圓」,是無法自性瞭解
的,它需要靠滾動:透過與外界互動過程,才能
瞭解自己真正的「形狀」。滾動的過程,是一種
與外在「相遇」的現象,而滾不動/滾不快的時
候,則是一種無法如願的「衝突」/「挫折」,但
也暗示著可能「不太圓」的真象。平凡人的生命
都是有缺憾的,都是有稜有角的。所以與他人相
遇,是自我瞭解的必要機會;與他人發生衝突,
則是自我瞭解的必需過程。因為害怕衝突,而避
免相遇,如同因為害怕失戀而避免相戀一樣可
惜。
孩子常會大聲抗議:「為什麼都要聽大人
的?」「為什麼不能按照我的計畫?」,這是孩
子真切的心聲。也是「內在」與「外在」的典型
衝突之一。這個文明與高度工業化的世界,給了
我們許多物質的滿足,但也迫使我們不得不在快
速的生活步調中前進。孩子因應這內外需求衝突
的方式與強度,反應了他的生命是「什麼形狀」
的。雖然,孩子們終究需要調整自己於外在的限
制中,但對他們「代表自己」的呼喊,是否應給
與更多同理與尊敬?
在臺灣12歲以上的教育內容,仍然強調「正確
答案」,可能是限制人的思考從具象的外在世
界,進內在的心理世界的阻礙之一。在孩子問我
們任何問題時,引導孩子繼續思考,比給他一個
絕對的答案重要太多了。因為在內在的世界中,
原本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成與敗也沒有定論,而
且內在的世界與外在世界的定義沒有絕對關係。
如同「失落的一角」書中故事:外在可見的缺
憾,反而有可能是造就內在圓滿的契機。如一個
天生失聰的孩子,可能發展內在決然的信心:相
信她可以因為處在無聲世界的專注而打破游泳的
世界記錄(聽奧記錄片)。外在的圓滿,有時竟奠
基於內在的缺憾:如梅蘭芳的絕世反串演技,來
自他內在無法言喻/難被了解的極度孤單,當他因
遇知音而不再感到孤寂時,竟再不能演出絕技,
使得他不得不被迫回到孤單中(梅蘭芳傳)。多麼
弔詭的事!!
前一陣子意外地看到一部片子:致命拜訪
「The Invasion」,劇情中的一艘太空船神秘撞
毀在地球,發生了可怕的怪事。人類一旦接觸就
會感染外星病毒,病毒會在人的睡眠中入侵腦
部,已被入侵的患者外表上毫無改變,日常生活
亦無不同,唯一差別是內在的情緒與感受消失,
同時變得異常的平和冷靜,也沒有欲求。劇中的
女主角是精神病學家,她在發現病毒的可怕實況
後,在被感染的威脅中,如何保持清醒不睡著,
並驚險救出已發展出免疫力的兒子。
過程中,她的丈夫已被病毒入侵,她在重逢擁抱
他幾秒後便分辨出他的不同,並以槍口阻止他靠
近,他的丈夫曾冷靜地問:我們的世界是和諧、
沒有紛爭的,這不也應是妳想要的,我不知道你
為什麼需要抗拒?這個問題問得非常重要,試想
人如果沒有情緒與感受,世界也變得比較和諧,
而且沒有戰爭與痛苦,有什麼不好?而這是很諷
刺的問題!這劇本其實是運用「和平」的議題,
來反諷二元思考中的矛盾。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像已經感
染了外星病毒的「非人類」,拒絕去感受和表現
負面情緒,而且正在以各種方式企圖「傳染」給
孩子。從情緒與感受的層面來看,孩子其實是比
我們更像人類的人,而且他們正在學習如何與自
己的情緒相處,我們卻可能不能接受他們的「很
有情緒」,並希望他們早一點學會「控制情
緒」。當我們在面對自己或幼兒的情緒時,如何
以更人性的態度與高層次的思考方式來面對,是
值得我們重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