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手交朋友
前任園長 李慧娟老師
小強是家中獨子。因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在家裡是小王子也是小霸王。但
遇到有客人來訪,他總是為了客人的小孩想要玩他的玩具,而哭鬧得讓大人
們都覺得很尷尬,不知如何是好。小強的爸爸於是想要送他上托兒所去學習
團體生活…但是媽媽卻擔心他會被欺負…
父母會考慮送幼兒上托兒所,除了想讓幼兒有更豐富的學習環境,多半是為
了讓孩子能早點經歷團體生活;但也有父母同時會擔心幼兒在團體中會被欺
負或是受到不良影響。其實,關切孩子交朋友的過程應遠勝於擔心會被欺負
或是受到不良影響。因為面對困難或挫折的過程,正是生命最重要的學習機
會。
在過去大家庭的時代裡的幼兒,從小可能就與家族中其它大、小孩子的玩在
一起,友誼很容易成為幼兒生活的重心。但是,現代核心家庭的幼兒,卻可
能仍是家中唯我獨尊的小霸王,全家人都順著他的意、滿足他的大小需求,
或者家中若有第二個小孩出生,又可能出現與弟妹”爭寵”的現象,忌妒或行
為退化問題也常層出不窮。其實,幼兒上托兒所可以經由如何與別人相處,
拓展人際學習的範圍,避免生活經驗被封閉在家庭中固定的互動模式裡。而
且交朋友以及處理與朋友間的衝突問題,不但體驗友誼情感的交流,同時也
學習如何面對和解決人際問題。然而,幼兒有許多基本人際相處的能力的不
足,仍需要家長或老師從旁適當協助。
以下試從幼兒發展上的特質,舉例說明如何協助幼兒的人際能力:
1. 從溝通與語言的發展來看:不論幼兒是否已能順利說出完整句子,都需要
簡單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但是較小幼兒在表達感受上會不知所云,稍大的幼
兒在想法的表達上也會不連貫,或幼兒彼此交談也會出現各說各話的現象,
或在回應他人時也容易沒有傾聽彼此的說話內容。小班的教室非常需要慢慢
引導,學習如何等待、輪流,如何使用不傷害別人和自己的方式,來和別人
相處。一旦有衝突,不論是發生衝突的哪一方,成人都需要透過慢而清晰的
語言示範,讓幼兒學會與他人溝通協調的句子,例如:我們可以輪流,我也
想玩這個玩具;等一下輪我玩,好嗎?不要搶我的玩具;老師說不可以用搶
的;對不起,我不喜歡你打我!對不起,請用說的!這些句子,都需要非常
多次的示範與練習,透過各種可能的型式…包括故事或戲劇,讓幼兒熟悉並
學會說這些句子,慢慢他們到了中班以後,就會成為懂得輪流等待的孩
子。;或者當孩子說:「他是壞人!」時,重整並豐富孩子的句子:「你是
說──你不喜歡他搶你的玩具,所以不想和他玩?」;也可以提醒幼兒傾聽
別人說話並回應,如:「平平剛剛說昨天去動物園玩,你想不想問他有沒有
看到你最喜歡的無尾熊?」當我們替他說出較正確或豐富的句子,他/她便可
以模仿造句,嘗試更清楚深入的表達與溝通。這些能力是最基本的人際溝通
技巧,也是這個階段最需要完成的溝通發展任務。
2. 從幼兒的友誼發展來看:七歲以下的幼兒對於考慮他人立場尚需協助,因
此他們自然發展的友誼傾向於只考慮到個人的需求與期望。例如:「她是我
的朋友,她就住在隔壁」、「他是我的朋友,他有超人玩具」、「他是我的
朋友,他都和我玩」。另外,四歲以上的幼兒會認為「好朋友」就是會做你
希望他做的事的人。例如:「他再也不是我的朋友,因為她不肯跟我去娃娃
家」、「他是我的朋友,因為我每次向他借玩具,他都答應」。也因此,中
班幼兒在團體裡比小班(自己玩自己的階段)自然會顯現較多交友上的困境,這
些困境多半是因為幼兒只考慮各自的需求,如:當朋友不能配合自己的期望
或要求時就會感到挫折失望。有些沒有明顯物質性或身體屬性特質的幼兒會
不容易有朋友,父母可以適度地協助幼兒表現個人特質,以作為博得友誼的
籌碼。成人並毋需擔心(而想要糾正)幼兒只關注那些外表可見的或物質性特
質,因為那是認知發展階段使然。相反的,父母可以引導幼兒對朋友的觀察
(名字、外貌:身高、頭髮、五官、男女、擁有的玩具等)、如果他不知道怎麼
描述,可以先用是非題進一步問細節,如:他比你高還是比你矮?頭髮是長
的還是短的?臉是大還是小?眼睛呢?。也可以請孩子先畫一張圖,再介紹
給你聽但不強迫孩子說。當孩子願意聊一聊他的朋友時,可以詢問他對朋友
的想法(他為什麼是你的好朋友?你為什麼喜歡他?)、對朋友的重視程度(如
果他/她不跟你玩,你會不會生氣或難過?)。
3. 從幼兒遊戲的發展階段來看:兩歲到三歲幼兒,介於平行遊戲進入聯合遊
戲的階段。這時幼兒從各玩各的,並開始渴望與一群孩子一起玩,並且能對
共同的活動進行對話與交談,包括玩具的借還、交換,控制某個孩子可以或
不可以加入團體的活動。但這個時期沒有具體的分工組織或規則,每個人仍
會是依照自己的意願行動,所以很容易發生衝突,但這也正顯現這階段幼兒
需要在這些衝突中學習人技互動的相互性與公平性原則。例如:用嘴巴說的
比用拳頭打厲害、聽別人說話要看著對方、說話要讓別人聽清楚、自己的感
覺要說出來、朋友需要互相幫忙、沒有人喜歡被朋友打、……事實上在衝突
或困難時,幼兒內心可能有正面、負面的感受與念頭,只是經驗不足不知取
捨,爸媽要技巧地引導幼兒朝正面念頭思考,避免一味責備。
4. 從佛洛依德的發展觀點來看,幼兒在五、六歲就開始發展「超我」:它是
父母與社會理想價值的代表。這種超我可以幫助幼兒將是非觀念加以內化,
使他們以後能根據道德判斷來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中大班後可開始教導
幼兒:在人際的互動上的一些基本原則。若時間、空間允許的話,父母親可
以邀請他的好朋友來家裡玩,並藉機觀察孩子與同學朋友互動的情況。例
如:是否能順使用語言或非語言溝通?是否有關心照顧的利他行為?是否有
互助的行為?是否有交換輪流的行為?是否有衝突發生?他們都怎麼解決?
從互動中了解他們的個性與發展情形,協助建立輪流與分享的規則並且回饋
輪流分享的感受,而不應只是一味要求孩子們要「相親相愛」!
只要幼兒有機會經常和其它孩子一起遊戲學習,他們就會有很多機會與他人
合作,不但達到共同目標,也藉此了解他人的觀點和感受,有助於脫離”自我
中心”的思考特質。如果在合作過程中有衝突,也可以學習如何處理挫折、憤
怒和被傷害的感覺。關心孩子成長的爸爸媽媽們,請讓孩子從一次次的人際
的成功與失敗經驗中,不斷學習再學習,他/她需要的是陪伴、傾聽與適時協
助。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只因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人的一
生,
也不會只因單一的事件而成就人的一生 |
|